俗話說: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!恰值3.12植樹節,讓我們播種希望,為我們的后代子孫們播種一份“藍天”。
綠色生態建設,人與自然協同發展,找準經濟社會長遠發展的密碼鑰匙,讓綠色成為發展的鮮明底色,推動產業轉型、動力變換、要素轉變,激發“綠色精神”,遵守自然發展客觀規律、經濟社會發展客觀規律和人類活動客觀規律,實現擔當作為、保護生態、造福群眾高度聯動統一,嚴格對照“兩山”理念要求,統籌規劃、科學部署、務實舉措,推動經濟社會發展以綠色發展為路徑,考驗各級黨組織統攬全局和組織協調綜合戰斗能力。
植樹造林,織就“藍天白云”、造就幸福指數。社會發展不能以犧牲自然生態和環境條件為代價,唯有堅持綠色循環發展的理念,才能站在長遠發展的戰略眼光,實現人類經濟社會和文明文化的代代永傳。對于百姓群眾而言,既要豐衣足食的溫飽,更要地綠天藍的環保。沒有漫山遍野的鮮花、鶯飛草長的生機,留不住幸福的尾巴、也捕捉不到生態的氣息,用短視的眼光對待經濟社會發展,連一顆樹都容不下,必然會在長遠與全局發展中失去一片森林。因此,干部要在植樹造林中言傳身教、敢于示范,教育引導群眾自覺參與生態保護,架構起守護自然環境的堅強后盾。
開源更要節流,造林更需護林?,F實工作中,存在少數毀滅性造林、破壞性植樹,看上起是修復生態,實際上卻給生態造成重要傷害。其中不乏“一刀切”、拍腦袋等決策,違背生態發展的客觀規律、違反天然法則的內在邏輯,有的是扭曲政績觀作祟,有的是形象工程,有的是不加研究盲目入手,有的是抓生態建設本領不足,種種原因給生態帶來了負面影響、嚴重影響一地一域長遠利益,也同“綠色精神”背道而馳、南轅北轍。所見,植樹造林,從實際出發、遵守規律、秉持理念、一心為公,才能傳承“綠色精神”、書寫錦繡畫卷。
在植樹的同時,生活的污水處理也尤為重要,環保,不僅僅靠播種,還需要更多的維護!